close
轉載-政治新聞-明日的城市 與水共存的出路(上)
環境資訊中心 - 2012年7月26日 上午10:10
相關內容
放大顯示明日的城市 與水共存的出路(上)
作者:王价巨(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) 一、環境現況:極端氣候的洪旱壓力 颱風豪雨的驚人雨量屢創新高, 淹沒城鎮、破壞基礎設施、帶來疫病、糧食等危機,甚至引發毀滅性的衝擊;缺水的地區卻是苦無可飲用的淡水資源,水的問題已經是全球的共同課題。環境的過度 開發、欠缺周全規劃,無疑地讓人暴露在更高的氣候風險中,需要更多減緩及調適行動來因應。台灣所面對的 情況更為嚴峻,天然災害的曝險面積與人口密度均高居世界首位,洪旱對台灣造成的壓力更是與日俱增。
在洪災部分,土地超限利用、傳統不透水硬 鋪面的作法,在遭逢大雨時經常導致都市地表逕流大量增加,很容易造成洪峰集中。現有雨水下水道無法負荷、內水無法排出就會造成災情;另一方面水的侵蝕、壓 力導致堤防破壞或溢淹,造成外水進入,內外夾擊必然淹水致災。在旱災方面,台灣降雨量豐富,但因山高水急,無法有效留住天然降水,不透水鋪面又致使雨水無 法下滲,一直把水排入河川、流入大海,亦等同於將淡水資源快速轉化成鹹水,加上水土保持不佳,經常在大雨過後導致原水濁度過高,缺水現象頻傳。土地無法保 水,民眾為了產業進而超量抽取地下水,造成地層下陷等,都讓臺灣民眾深陷洪旱交替的痛苦循環。重新審視雨水的價值及空間規劃中水資源管理的整合性作法,對 臺灣而言已經成為生存的議題。 二、暴雨管理的作法
都市水循環中的水量、水質、廢水處理、健康生態及地下水涵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。傳統思維把暴雨當敵人,將地表逕流和工業廢水混合後快速導入河川、湖泊及海岸。雨水與廢水結合後的水質惡化,衝擊生物多樣性、健康及環境美觀、增加飲用水處理成本。將雨水快速送離市區也送走了具有高度潛在價值的可利用資源,間接導致缺水。
為有效整合都市水資源管理,暴雨管理(Stormwater management)的作法興起,藉由三度空間的保水概念,不是把水送走,而是將雨水保存在適當的地方,同時考量洪災控管、污染處理、侵蝕防治、氣候變遷調適,並考量經濟效益。
貯留、下滲 都市水資源管理
都市水資源管理應該從水的「路徑」和「總量」兩項主要方向著手,在開發時納入「貯留」(storage)和「下滲」 (infiltration)的機制。
「貯留」是讓水能停留在適當的地方,例如:廣場、公園、學校、大樓中庭等,以都市設計手法讓水停留在每塊基地,各自擔負部份水資源貯存、雨水調節、滯洪功能,就可減少地表徑流與洪峰集中,亦可收集雨水再利用。
「下滲」則是讓水流動的路徑以垂直取代水平,透過透水性鋪面、設施或植栽,讓水下滲、淨化且涵養地下水,也避免水快速集中於特定地域。在都市中留設窪地、滯洪池、雨水園、綠屋
作者:王价巨(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) 一、環境現況:極端氣候的洪旱壓力 颱風豪雨的驚人雨量屢創新高, 淹沒城鎮、破壞基礎設施、帶來疫病、糧食等危機,甚至引發毀滅性的衝擊;缺水的地區卻是苦無可飲用的淡水資源,水的問題已經是全球的共同課題。環境的過度 開發、欠缺周全規劃,無疑地讓人暴露在更高的氣候風險中,需要更多減緩及調適行動來因應。台灣所面對的 情況更為嚴峻,天然災害的曝險面積與人口密度均高居世界首位,洪旱對台灣造成的壓力更是與日俱增。
在洪災部分,土地超限利用、傳統不透水硬 鋪面的作法,在遭逢大雨時經常導致都市地表逕流大量增加,很容易造成洪峰集中。現有雨水下水道無法負荷、內水無法排出就會造成災情;另一方面水的侵蝕、壓 力導致堤防破壞或溢淹,造成外水進入,內外夾擊必然淹水致災。在旱災方面,台灣降雨量豐富,但因山高水急,無法有效留住天然降水,不透水鋪面又致使雨水無 法下滲,一直把水排入河川、流入大海,亦等同於將淡水資源快速轉化成鹹水,加上水土保持不佳,經常在大雨過後導致原水濁度過高,缺水現象頻傳。土地無法保 水,民眾為了產業進而超量抽取地下水,造成地層下陷等,都讓臺灣民眾深陷洪旱交替的痛苦循環。重新審視雨水的價值及空間規劃中水資源管理的整合性作法,對 臺灣而言已經成為生存的議題。 二、暴雨管理的作法
都市水循環中的水量、水質、廢水處理、健康生態及地下水涵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。傳統思維把暴雨當敵人,將地表逕流和工業廢水混合後快速導入河川、湖泊及海岸。雨水與廢水結合後的水質惡化,衝擊生物多樣性、健康及環境美觀、增加飲用水處理成本。將雨水快速送離市區也送走了具有高度潛在價值的可利用資源,間接導致缺水。
為有效整合都市水資源管理,暴雨管理(Stormwater management)的作法興起,藉由三度空間的保水概念,不是把水送走,而是將雨水保存在適當的地方,同時考量洪災控管、污染處理、侵蝕防治、氣候變遷調適,並考量經濟效益。
貯留、下滲 都市水資源管理
都市水資源管理應該從水的「路徑」和「總量」兩項主要方向著手,在開發時納入「貯留」(storage)和「下滲」 (infiltration)的機制。
「貯留」是讓水能停留在適當的地方,例如:廣場、公園、學校、大樓中庭等,以都市設計手法讓水停留在每塊基地,各自擔負部份水資源貯存、雨水調節、滯洪功能,就可減少地表徑流與洪峰集中,亦可收集雨水再利用。
「下滲」則是讓水流動的路徑以垂直取代水平,透過透水性鋪面、設施或植栽,讓水下滲、淨化且涵養地下水,也避免水快速集中於特定地域。在都市中留設窪地、滯洪池、雨水園、綠屋
▼0則網友回應▼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