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轉載-娛樂新聞-法蘭西與俄羅斯 交奏新樂季亮點

PAR表演藝術雜誌 - 2012年8月8日 下午10:29
相關內容 放大顯示法蘭西與俄羅斯 交奏新樂季亮點
羅基敏訪呂紹嘉 談NSO 2012/2013樂季羅基敏訪呂紹嘉 談NSO 2012/2013樂季
經歷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歷練,NSO即將跨出第廿六個樂季的腳步。接任音樂總監第三年,呂紹嘉不僅在幾場重要的音樂會中,展現NSO的實力,搏得喝采,更為新樂季設計了難得一見的曲目。他如何思考音樂會的曲目安排?又有何用意?本刊特邀長期觀察NSO的音樂學者羅基敏,提問訪談呂紹嘉,讓樂迷們一窺兩位音樂人對新樂季的思考。
羅:從你上任以來的樂季中,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,就是你似乎都會在前一個樂季預告下個樂季的節目。例如這個樂季有幾場有華格納,下個樂季就排了華格納的歌劇;這個樂季有俄國,下個樂季俄國就是主題。
呂:我覺得好的曲子很多,因此每個樂季,我都嘗試找一個方向。前兩年演馬勒,並且在現代音樂方面也都有個主題,例如第一年是新維也納樂派,第二年就選梅湘(Olivier Messiaen)、斯特拉溫斯基(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)。接下來的第三年,我認為該是沉澱的時刻,不再是演外表看起來那麼大規模的、有效果性的、並且最後都是大聲結束的樂曲。我認為,現在台灣的樂團演奏和聽眾聆聽音樂的情形,在華人圈中算是比較精緻的,所以我這次選擇法國。像德布西(Achille-Claude Debussy)、拉威爾(Joseph-Maurice Ravel)等人的作品,在聽覺上並非外顯的,而是傾向一個細緻度和對柔美的聲音的要求,因此,大家將在音樂會中聽到很多以極弱結束的留白,那種芳香與色彩,是比較輕的。
羅:這次選的曲子反映了十九世紀末到廿世紀初期,有很多作品又從希臘神話裡面取材,但不是寫歌劇,而是寫管絃樂作品。 呂:「法蘭西系列」的第一場,就是以「牧神與愛神」為標題,以德布西的《牧神午後》前奏曲開始,接著有法朗克(Cesar Franck)的《賽姬》;當然再加一個協奏曲,是免不了的,雖然《洛可可主題變奏曲》是柴科夫斯基的作品,但這首變奏曲很有法國味。原作寫給大提琴,我們要演的是改編給小號的版本。最後結尾的拉威爾《達夫尼與克蘿伊》第二號組曲,也是希臘故事的主題。所以在這場音樂會中,就可以看到法國音樂與這一兩年完全不一樣的美感世界,就像是在變魔術一樣。
以《牧神午後》作為揭開系列的序幕,是因為布列茲(Pierre Boulez)說過,這首曲子是「現代音樂的開端」。這部作品代表著對德奧邏輯性創作的反抗,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樂曲。短短十分鐘,可是不管在和聲的解放、還有在節拍上,整個音樂的氣質與美感都清楚地表現出一種從未有過的神秘,對我來說,它像是一個「嘗試擺脫地心引力」的音樂。
羅:我曾經在上通識課的時候,跟學生講,這是在一天的某一個時光,你們仔細聽,我等下會問。結果他們的答案是早上、中午、晚上都有。可是如果你跟他們說,這是牧神在睡午覺,每個人就都會認為,他真的在睡午覺。
呂:這音樂有點慵懶,介於睡跟醒之間的夢境一般,是一個你一聽就會有的特殊感覺,是德布西成熟的第一個作品,他以後就是走這個路。這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,所以我擺在第一首。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拉威爾,他們兩人有很多類似的地方。
羅:我倒覺得他們兩個音樂很不一樣呢!
呂:那是你聽多了啦(笑)!其實認真比較,還是有很多相同點,例如他們兩個對西班牙很有興趣,也都擁有法國特殊色彩。對我來講,德布西是「仙」,拉威爾是「魔」。德布西的顏色,我想到是一種淡黃色,他的音樂很多留白,有神秘的氛圍,因為用的音符比較少,所以樂譜是乾乾淨淨的,但即使他的和弦單純,調性卻是飄忽的。而拉威爾的管絃樂手法就像是一個魔術師,他的配器及和弦複雜很多,雖然很守調性、一定要到主調去,可是卻會有很多的設計,我覺得他的音樂是那種深紫色的。
羅:我發現這次的獨奏樂器上,鋼琴占了很大的部分。
呂:我倒是沒特別注意這這點。若有,也不見得是故意設計的,因為鋼琴曲本就最多,所以占了大部分。我覺得最重要的,是好的演奏家及好的曲子。我們今年有很堅強的獨奏陣容,鋼琴獨奏有鄧泰山、巴佛傑(Jean-Efflam Bavouzet)、拉貝克姊妹(Katia & Marielle Labeque),還有我們很熟的白建宇,將會特別來開一場沒有指揮,並且全部都是法國室內樂的音樂會,非常特別。第一次來台的鋼琴家德傑.拉錫克(Dejan Lazić)、第一場的小號手瑟吉.納卡里亞可夫(Sergei Nakariakov)都很有名,大提琴的卡普頌(Gautier Capuçon)也是大家喜愛的。
在法國系列中,除了德布西、拉威爾之外,想特別介紹的就是法朗克。他的交響曲不像其他人那麼地被普遍認識,但卻是能夠看門道的內行人欣賞的一位人物。因為年代差不多,也有人將他比喻為法國的布魯克納。
羅:可以說,法國開始有管絃樂作品是法朗克這一代的,因為那時候大家都在寫歌劇,義大利人寫歌劇,法國人的主力其實也在歌劇上,華格納的歌劇也受當時法國歌劇的影響。即使像白遼士,今日,大家都熟悉他的管絃樂作品,卻很少人知道他也寫了很多歌劇,在他的時代,法國人並不看重他的音樂。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那個時代的法國管絃樂作品會那麼少,因為那時候管絃樂作品不是主流,也就可以看得到法朗克的特別。
呂:法朗克和布魯克納一樣,是很好的管風琴家,也是宗教性很強的人。但是他的作品像是結合布魯克納的虔誠、華格納的和聲與轉調、法國的芳香和他個人。他的交響曲是很特別很美的曲子。接下來一個重要的人是佛瑞(Gabriel Urbain Fauré),我很喜歡他的《安魂曲》,因為它跟別的《安魂曲》很不一樣。
我們也會演威爾第的《安魂曲》,他的版本裡,鬼哭神號,根本就是一部歌劇,比大聲、比過癮的。但佛瑞的《安魂曲》完全反其道而行,他要寫一個安撫、讓人聽了不是害怕、甚至是一種喜悅的作品。我特別選了一個佛瑞在教堂裡面演出的那種編制,小提琴只有一支,首席有一段獨奏,中提琴與大提琴、低音大提琴,
▼0則網友回應▼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gonews 的頭像
      gonews

      gonews - 新聞速看&分享網友評論

      go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