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轉載-財經新聞-本報特約----宏觀縱覽/大陸結構性減稅的戰略目標定位
中央日報 - 2012年8月30日 上午10:23
中國大陸實施結構性減稅是近一段時間裡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。從去年底施行的部分行業和地區營業稅改征增值稅,到近期國務院發佈的《關於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明確要求降低部分商品進口關稅,接踵而至的結構性減稅動作頻頻,也成為大陸近十年來稅收政策調整最頻繁的階段之一。就在各界叫好這一政策落實之際,冷靜思考的聲音則更顯可貴。如何看待做細做實的結構性減稅,又如何定位結構性減稅戰略的終極目標,成為亟待厘清的關鍵點。
應該講,做細做實結構性減稅目標直指激發經濟活力,熨平經濟波動,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。
當前,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:宏觀上保增長壓力增大,微觀上企業減稅願望迫切。資料顯示,大陸PMI製造業經理人指數復蘇動力依然不足。雖然,2012年頭7個月,這一指數勉強站上50的基準線水準,但相對於2010年底到2011年上半年52-58的水準存在明顯差距,企業生產經營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加。日前,溫總理召集召開了部分省市主要領導同志工作會議,各方報導的綜合來看,穩增長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宏觀經濟管理的主基調。微觀來講,企業生產經營的國內外環境日趨複雜,投資收益率逐步走低,資金來源依舊困難,內需拉動的消費模式依然發育緩慢,出口貿易受到主要經濟體需求不足的影響,特別是歐元區主權債務影響,正加劇了大陸企業生產經營的困難。此外,在持續20多個月的CPI高運行影響下,企業經營的各項成本呈現加速增大態勢。此時的結構性減稅已經成為為數不多的可以普遍減輕企業生產成本,緩解經營壓力的政策舉措。
目前的結構性減稅政策的制定與落實依然面臨諸多困難:思路上,如何扭轉投資作為調控主要抓手的管理方式;行動上,如何協調“少取”與“多予”的關係。兩個問題就在眼前。辦法也並非無從下手。
為什麼不能用結構性減稅部分代替公共投資拉動經濟?宏觀調控的大思路有待轉變。結構性減稅源自我國近10年來稅收收入的高增長,也源自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拉動效應降低。正如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高培勇所言,過去十年的中國大陸稅收收入高增長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。這一現象,一方面有中國大陸稅制本身的特殊性,另一方面,也有經濟增長紅利、征管條件完善和分稅制財政體制激勵等原因。然而,稅收的高增長帶來了政府公共投資能力的增強,也引發了政府投資擠出私人和企業投資的擔憂。
凱恩斯主義強調的公共投資拉動效應,發端于自由資本主義缺乏政府協調的環境,而我國當前的環境卻呈現出公共投資領域過多、佔用社會經濟資源過大的低效局面。如今,2012年的國家財政預算預留了10700億的赤字空間,但大多數的宏觀調控決策仍然在考慮公共支出而非結構性減稅。實際上,結構性減稅具有更強的普惠特徵,無論是企業還是居民,減稅的作用是難以用公共投資替代的。如此而言,宏觀調控思路的轉變,就
應該講,做細做實結構性減稅目標直指激發經濟活力,熨平經濟波動,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。
當前,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:宏觀上保增長壓力增大,微觀上企業減稅願望迫切。資料顯示,大陸PMI製造業經理人指數復蘇動力依然不足。雖然,2012年頭7個月,這一指數勉強站上50的基準線水準,但相對於2010年底到2011年上半年52-58的水準存在明顯差距,企業生產經營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加。日前,溫總理召集召開了部分省市主要領導同志工作會議,各方報導的綜合來看,穩增長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宏觀經濟管理的主基調。微觀來講,企業生產經營的國內外環境日趨複雜,投資收益率逐步走低,資金來源依舊困難,內需拉動的消費模式依然發育緩慢,出口貿易受到主要經濟體需求不足的影響,特別是歐元區主權債務影響,正加劇了大陸企業生產經營的困難。此外,在持續20多個月的CPI高運行影響下,企業經營的各項成本呈現加速增大態勢。此時的結構性減稅已經成為為數不多的可以普遍減輕企業生產成本,緩解經營壓力的政策舉措。
目前的結構性減稅政策的制定與落實依然面臨諸多困難:思路上,如何扭轉投資作為調控主要抓手的管理方式;行動上,如何協調“少取”與“多予”的關係。兩個問題就在眼前。辦法也並非無從下手。
為什麼不能用結構性減稅部分代替公共投資拉動經濟?宏觀調控的大思路有待轉變。結構性減稅源自我國近10年來稅收收入的高增長,也源自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拉動效應降低。正如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高培勇所言,過去十年的中國大陸稅收收入高增長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。這一現象,一方面有中國大陸稅制本身的特殊性,另一方面,也有經濟增長紅利、征管條件完善和分稅制財政體制激勵等原因。然而,稅收的高增長帶來了政府公共投資能力的增強,也引發了政府投資擠出私人和企業投資的擔憂。
凱恩斯主義強調的公共投資拉動效應,發端于自由資本主義缺乏政府協調的環境,而我國當前的環境卻呈現出公共投資領域過多、佔用社會經濟資源過大的低效局面。如今,2012年的國家財政預算預留了10700億的赤字空間,但大多數的宏觀調控決策仍然在考慮公共支出而非結構性減稅。實際上,結構性減稅具有更強的普惠特徵,無論是企業還是居民,減稅的作用是難以用公共投資替代的。如此而言,宏觀調控思路的轉變,就
▼2則網友回應▼
-
狗黨崩盤 • 23分前
-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