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轉載-健康新聞-立報犇報聯播:翻轉白色巨塔的暗面
台灣立報 - 2012年7月18日 下午4:47
翻轉白色巨塔的暗面!支持醫、護人員維護勞動權益
「逃離」做為專業的一種出路
1993年上映全球熱賣的電影《侏羅紀公園》(Jurassic Park)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台詞:「Life will find the way」,人與自己創造的巨獸在侏羅紀公園裡的生存競爭歷程,如今竟與台灣醫療人員的困境相符。在這個屬於勞工的五月天,一向安然在白色巨塔看守病床照顧患者的白衣天使與白袍醫生,也走上了街頭,爭取屬於自身勞動權益的「基本保障」。
經由媒體揭露與長庚護士對CNN等國際媒體的投書,台灣醫護人員「無止境、無定量」畸形工作現象逐一曝光:吊著點滴與罹癌護士無法離開工作崗位的「病人照顧病人」以及實習醫生「過勞死」等等,是何等駭人聽聞!惡劣的工作條件果然進一步促使醫護選擇的職業流動,如醫生在兒婦內外科別的「四大皆空」與醫美科別的興盛(如皮膚科),又如護理師護士公會調查全國約有23萬人領有護理師執照,卻僅約13萬多人實際執業,更遑論新進護士一年內高達五成八的離職率。
生命果然找到了他們的出路,逃離血汗醫院成為醫護人員的主要選項,然而醫護人力減少的結果將是整體醫療品質的下降,留在崗位的護理人員面臨更繁重的工作,以署立台東醫院為例,該院累計欠院內護士4千多天的積假,平均每個護士被醫院積欠將近1個月的休假。當國際媒體勝讚台灣健保制度創造質精量好的醫療服務,卻忽奇蹟是怎麼以血汗堆疊而成,忽略這群醫護人員長期在體系中犧牲。
白色巨塔的陰影下
按照一般勞動供需市場邏輯,當勞動力不足時,資方應當會提高薪資,讓不足的人力缺口得以補足,然而從醫院經營者的角度,只有醫生、醫療設備與器材才是具有生產能力的「工具」。相對於醫生,護理人員卻是醫院眼中的「消耗財」,主要原因是醫護人員薪資結構,以一個護士月薪4萬元計算,其中一部份來源是健保給付,包含每年給約200億的住院護理費與其他雜項60多億元,9萬多名護理人員平均每人每月可得2萬4千多元,不足的薪資就成為醫院的「人事成本」。
為了提高帳面的獲利,當然是從最有「彈性」的人事成本進行調整,也導致醫護人員的勞動力市場跳脫了供需邏輯,即便是發生人力荒時,提高薪資與改善工作條件永遠是醫院經營者口袋裡最後一個方案,最先被提出來討論的都是「延長護校學生實習年限」、「護理人員一年內離職的高額違約金」等等荒謬可笑的方案。即便是當下要為護理人員加薪,也不是從個別醫院的財務結構去增加人事成本,補充人力與提高薪資,反而是採全民買單的方式另外編列預算來支應,即便是國家提高了對護理人員的薪資補助,卻未對實際用人支薪的醫療院所進行人事的管理,這筆全民買單的加薪預算,最後流到護理人員手上的可能只是少數,而多數卻是會留在醫院的口袋裏頭。
醫護人員面臨的困境,醫界常將其歸因為健保制度的大屋頂,亦即健保採取總額制,限縮了醫護人員所得可分配的總額,對於這類說法最有利的反擊是保費的支出卻是年年呈現增加的趨勢,甚至為了讓保費收入提高,增加醫療支出也修訂了二代健保
「逃離」做為專業的一種出路
1993年上映全球熱賣的電影《侏羅紀公園》(Jurassic Park)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台詞:「Life will find the way」,人與自己創造的巨獸在侏羅紀公園裡的生存競爭歷程,如今竟與台灣醫療人員的困境相符。在這個屬於勞工的五月天,一向安然在白色巨塔看守病床照顧患者的白衣天使與白袍醫生,也走上了街頭,爭取屬於自身勞動權益的「基本保障」。
經由媒體揭露與長庚護士對CNN等國際媒體的投書,台灣醫護人員「無止境、無定量」畸形工作現象逐一曝光:吊著點滴與罹癌護士無法離開工作崗位的「病人照顧病人」以及實習醫生「過勞死」等等,是何等駭人聽聞!惡劣的工作條件果然進一步促使醫護選擇的職業流動,如醫生在兒婦內外科別的「四大皆空」與醫美科別的興盛(如皮膚科),又如護理師護士公會調查全國約有23萬人領有護理師執照,卻僅約13萬多人實際執業,更遑論新進護士一年內高達五成八的離職率。
生命果然找到了他們的出路,逃離血汗醫院成為醫護人員的主要選項,然而醫護人力減少的結果將是整體醫療品質的下降,留在崗位的護理人員面臨更繁重的工作,以署立台東醫院為例,該院累計欠院內護士4千多天的積假,平均每個護士被醫院積欠將近1個月的休假。當國際媒體勝讚台灣健保制度創造質精量好的醫療服務,卻忽奇蹟是怎麼以血汗堆疊而成,忽略這群醫護人員長期在體系中犧牲。
白色巨塔的陰影下
按照一般勞動供需市場邏輯,當勞動力不足時,資方應當會提高薪資,讓不足的人力缺口得以補足,然而從醫院經營者的角度,只有醫生、醫療設備與器材才是具有生產能力的「工具」。相對於醫生,護理人員卻是醫院眼中的「消耗財」,主要原因是醫護人員薪資結構,以一個護士月薪4萬元計算,其中一部份來源是健保給付,包含每年給約200億的住院護理費與其他雜項60多億元,9萬多名護理人員平均每人每月可得2萬4千多元,不足的薪資就成為醫院的「人事成本」。
為了提高帳面的獲利,當然是從最有「彈性」的人事成本進行調整,也導致醫護人員的勞動力市場跳脫了供需邏輯,即便是發生人力荒時,提高薪資與改善工作條件永遠是醫院經營者口袋裡最後一個方案,最先被提出來討論的都是「延長護校學生實習年限」、「護理人員一年內離職的高額違約金」等等荒謬可笑的方案。即便是當下要為護理人員加薪,也不是從個別醫院的財務結構去增加人事成本,補充人力與提高薪資,反而是採全民買單的方式另外編列預算來支應,即便是國家提高了對護理人員的薪資補助,卻未對實際用人支薪的醫療院所進行人事的管理,這筆全民買單的加薪預算,最後流到護理人員手上的可能只是少數,而多數卻是會留在醫院的口袋裏頭。
醫護人員面臨的困境,醫界常將其歸因為健保制度的大屋頂,亦即健保採取總額制,限縮了醫護人員所得可分配的總額,對於這類說法最有利的反擊是保費的支出卻是年年呈現增加的趨勢,甚至為了讓保費收入提高,增加醫療支出也修訂了二代健保
▼1則網友回應▼
-
吉元 • 6日前
全站熱搜